南都讯 见习记者徐劲聪 公安院校也有了科创大赛!近日,全国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在杭州落下帷幕。来自全国26所公安本科院校,30个入围项目同台角逐。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比,公安院校科创比赛的特色在于项目想法几乎全部来源于公安一线工作的需求。“远距离指挥警犬搜索工作设备”、“多功能战术背心”、“便携式小孔道内物证搜寻仪”等10个学生创新项目获得金奖。
首次“展赛结合以展为主”
本次大赛是由由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人事训练局主办,浙江省公安厅和浙江警察学院承办。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朱抚刚介绍,全国公安院校科学技术应用成果奖已开办了十二届,本届大赛是第一次采用“展赛结合、以展为主”的形式,将全国26家公安本科院校聚集到浙江警察学院进行展示比赛。
浙江警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王学军说,过去十一届科学技术应用成果奖只是上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奖结果也只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大家互相间不知道都做了什么,等结果公布了也只能看到项目标题,评审不公开很容易让人不服气。因此本届主办方在征求各学校意见后,改为展示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们带着项目同台答辩、公开评比。
项目与一线公安需求紧密相关
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比,公安院校科创比赛的特色在于项目想法几乎全部来源于一线公安工作的需求。
获得本次大赛金奖的“远距离指挥警犬搜索工作设备”项目指导老师、北京警察学院庄京伟教授告诉记者,项目最开始的想法源于一次与新疆公安的交流,在反恐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恐怖分子躲藏在山洞等复杂环境中的情况,作战人员携犬搜索危险系数高。于是,学生们想到通过研制训导口令编码技术,将口令编制转换为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传输,到警犬端再由接收器解码成口令反馈,实现远距离指挥警犬搜索。
有声口令可能造成恐怖分子察觉。项目组成员、北京警察学院学生何祥雨介绍,为此他们查阅资料,发现犬类听觉范围为20000Hz~60000Hz,能够听到人听不见的超声波,便对接收器再次进行改造,解码后反馈给警犬超声波指令。这样一来,警犬就成了反恐工作中的“风语者”,能够接受空中无声的指令,使提高一线反恐作战能力成为可能。据庄教授透露,这种无声远距离控制警犬技术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
铁道警察学院大三学生晋化甲的项目同样是针对反恐工作中复杂环境的情报收集需求,他从一款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获得灵感,发现游戏中侦察小车的设定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进行了投掷式球面体侦察机器人的项目研究。这种机器人通过结构设计解决电路和球体运动的稳定性问题,在被抛出至山洞等复杂运动环境后能够迅速“站稳脚跟”,保证摄像头始终向上,并采用无人机的射频技术将图像无线传输至作战人员,即时提供情报。

铁道警察学院大三学生制作的球面体侦察机器人样品。
“从有灵感到现在的实验产品出来实际上经历了很多变化。”铁道警察学院项目指导老师李盛说,“最开始学生是想做遥控侦察车,而且想全部自己开发。但是一实践下来,由于涉及到很多个知识面的专业内容,例如机械、力学、单片机编程、电路等方面的知识,靠自己学习长期看不到效果,对积极性是一种打击,所以我就建议学生先使用模块化的成熟型材进行开发,把架子先搭起来,把核心功能实现。”
晋化甲回忆,当时项目立项时共有5位同学一起,可到最后只有他坚持了下来。“我从小就很喜欢科技方面的东西,经常把玩具拆了再装,如果不是考入警校本来也是想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晋化甲说,兴趣是支持他坚持项目开发的最大动力。
“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强,我印象很深刻,最早进行开发时,化甲自己购买器材,垫付了3000多元,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投资,而且当时不知道项目能不能成,这笔钱很可能打水漂。”李盛说,自己是电子技术选修课程的老师,晋化甲在选修课上主动与他沟通想法,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让他记忆深刻。
“公安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几乎到了渴求的程度”

参赛选手展示多功能战术背心项目视频。
“公安机关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很大,几乎到了渴求的程度。”李盛说,例如人像识别技术,应用到视频监控中可以大量减少工作量、实现自动预警等功能。然而相比部队有自己成体系、成建制的研究院、兵工厂等能主研发技术体系,公安机关除了依托部属科研院所以外,在绝大多数高端技术的研发上仍然要依靠外部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创新。
据李盛介绍,自己开设的电子技术方面选修课程每学期都会有很多人选报,学生开始热情很高,但是往往在听了几节课后就坚持不下来。“高科技这种东西,成品拿出来很有趣,但是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很枯燥的。”他说,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加强科技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